【中医医疗技术】放痧技术
放痧,又称挑痧法,是通过针具浅刺体表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,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外治技术,具有通经活络、开窍泻热、调和气血、消肿止痛等作用。放痧技术主要有穴位放血、刺络放血、痧筋放血,常用于各种实热证、瘀血疼痛性急症和慢性病,如感冒、发热、头痛、咽痛、痤疮、静脉曲张等。
一、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01常用器具
放痧常用的针具主要是一次性三棱针、一次性采血针或其他特制的消毒针具等。
02常用穴位
1.头面:百会、太阳、印堂。
2.颈项:大椎、金津、玉液。
3.背部:督脉及膀胱经腧穴。
4.上肢:十宣、少商、曲池、尺泽。
5.下肢:委中、承山。
03操作步骤
1.消毒:宜选用一次性三棱针;用75%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;术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,再用75%乙醇擦拭。
2.持针法:一手拇指、示指持住针柄,中指扶住针尖部,露出针尖3~5mm,以控制针刺深浅;针刺时另一手配合提、捏、推、按,或捏住指(趾)部,或夹持、舒张皮肤等。
3.放痧技术:可分为点刺法、挑刺法和刺络法。
(1)点刺法:刺前可先推、揉、挤、捋被刺穴位及其周围,使局部充血。一手固定被刺部位,另一手持针,迅速刺入并迅速出针,进出针时针体应保持在同一轴线上,点刺后可放出适量血液或黏液,也可辅以推挤方法增加出血量或出液量。此法多用于穴位放痧,如大椎、印堂等,治疗感冒、发热、头痛、胃脘痛、失眠等症。
(2)挑刺法:一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,或夹起皮肤,使皮肤固定,一手持针以15°~30°角迅速刺入皮肤1~2mm,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,使之出少量血液或黏液;也可刺至3~5mm深,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,挑破皮下部分组织,然后出针。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痧,如十宣穴,治疗发热、晕厥等症。
(3)刺络法:先用止血带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(近心端),然后消毒,针刺时,一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远心端,另一手持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,刺入脉中立即将针退出,使其流出一定量血液,在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近心端,以助出血。此法多用于肘窝、腘窝、太阳穴以及下肢小腿等处的浅表静脉放痧,治疗急性吐泻、中暑发热和下肢静脉曲张等。
4.术后处理
施术后,宜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擦净或按压放痧部位。所放血液应做无害化处理。
二、常见疾病的放痧治疗
感冒是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恶寒、发热、头身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,多因外感风邪所致。本病依据1994年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进行诊断。
【治则治法】祛风解表。选用点刺法、刺络法。
【操作步骤】患者先取仰卧位,消毒后,点刺太阳、少商,挤出少量血液,出血量以1ml为宜;然后取俯卧位,暴露背部,点刺大椎穴,挤出少量血液,出血量以1~3ml为宜;最后用刺络法委中穴放血,放血量以3~5ml为宜。
【特别提示】此法治疗感冒时,常配合拔罐技术使用,放血后在大椎穴留罐。操作完毕后,嘱患者注意背部保暖,勿使背部受寒。
静脉曲张是以筋脉色紫、盘曲突起如蚯蚓状、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,多因气血凝滞,脉络滞塞不通所致,好发于下肢,中医又称筋瘤、青蛇毒、股肿。本病依据1994年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进行诊断。
【治则治法】活血祛瘀,舒筋通络;选用刺络法。
【操作步骤】患者取站位,用75%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,在委中穴以及周围相应的浅表静脉突出曲张部位,刺络放血,每次3~5个部位,每个部位出血量以3~10ml为宜。
【特别提示】刺络放血后,注意按压止血并严格消毒,以预防感染。同时配合针刺法疗效更佳。
三、禁忌症
1.凝血机制障碍者禁用。
2.血管瘤、不明原因的肿块等患处禁用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放痧工具要严格消毒后才能使用,施术部位应防止感染。
2.操作手法宜轻、稳、准、快,不可用力过猛,防止刺入过深,创伤过大,损害其他组织,更不可伤及动脉。
3.孕妇及新产后慎用,过饥、过饱、醉酒、过度疲劳者,不宜使用本技术。
4.放血时注意血压、心率变化,注意晕针或晕血的发生。
5.出血较多时,宜适当休息后离开。